陈建兴:家有饭窠的日子
(相关资料图)
提起给饭菜加热保温,马上会想到微波炉、电饭煲之类。在我的童年记忆里,家里有个焐饭神器,它就是饭窠,一种用稻草编成的窠,长相土里土气的,功能却是实实惠惠的。
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母亲总会在上班前急匆匆地煮好饭、炒好菜,焐进饭窠,锅子的锅盖、锅底和四周都用破棉袄拆卸下来的旧棉絮、破布缝成的棉垫子盖着、围着、垫着,密不透风。中午,我与弟弟放学回家,打开饭窠,里面的饭菜还是热乎乎的。
饭窠是稻草编的,草很容易被烫脆烫断裂,稻草屑子经常散落在地,母亲会用旧布在饭窠里面“衬”上一层,外面也用布罩住并且缝好,这样,既清爽又好看了。
我去长支菜场买菜时,常看到秀水路一侧农民伯伯边卖边编饭窠。他脚边有一捆捆的稻草,他用木榔头捶了一遍又一遍,让稻草绵软,继而拿一把稻草,双手翻绕,先编一个直径一尺左右的饭窠底,接着开始编“围墙”,在饭窠底的周围串上几个小草辫子,然后把一束束的稻草夹在草辫中间,交叉扣牢,边夹边扎,一层层加高,编到尺余半就差不多了。最后,再编一个圆圆的盖子,一只饭窠没半天就编好了。我站在旁边看得出神,竟然忘记了买菜。
家里做馒头了,饭窠派上了用场。母亲在面盆中倒入面粉,将鲜酵母放入碗中捣碎,用水搅拌后倒入面粉,奋力揉着,直到面团又光滑又有韧劲才焐进饭窠,用棉垫子塞紧塞实。听说面团会胀得很大,好奇心驱使我去掀开盖子看个究竟,“啪”的一声,我拿着盖子的手被母亲打了一下,她厉声道:“不准打开,面粉要发僵的。”声音可谓振聋发聩,我乖乖地缩回了手。两三个小时后,母亲打开饭窠,端出面盆,我见面团比放进去时大了三四倍,上面还有不少很漂亮的蜂窝眼,用手拍上去有“扑扑”的声音。
母亲还会利用饭窠做甜酒酿。每年春节前,她都会买回计划供应的糯米来做上几钵斗甜酒酿,让自家孩子解解馋。母亲把酒曲拌进已凉透多时的糯米饭中,用手把钵斗中的糯米饭压紧,在中间挖一个小洞,盖上锅盖后,将钵斗叠着放进饭窠中发酵。隔了一天,酒酿的香味就飘了出来,打开饭窠的那一瞬间,“真香哦”,我情不自禁地叫了出来。
饭窠毕竟是稻草编的,没几年,不少地方的稻草烂了,散了架,母亲只好重新买一只。后来,哥看到弄堂里有人把废报纸废纸头撕碎了浸到大脚盆的水中,用木棒不断地捣鼓,渐渐变成纸浆,用纸浆可以做成硬邦邦的纸饭窠,十分耐用,令周围邻居惊奇不已。哥也依样画葫芦起来。他别出心裁地把家中一只小水缸倒扣在地,以它作饭窠的模子。把纸浆捏到半干,放在化学浆糊里拌匀,拌好后就往小水缸上一块块糊上去,边糊边晒,糊一层晒一层,糊了三四层后,在夏日的太阳下暴晒了几个小时,傍晚,哥在小缸上轻轻一扳,纸饭窠就脱落下来了,往地上摔也摔不裂。哥高兴地在饭窠外又用牛皮纸糊了一层,更加美观耐用。后来,弄堂里都家家“看样”做起了纸饭窠,草编饭窠就此告别了历史。这只黑不溜秋的纸饭巢一直用到80年代初弄堂动迁,才依依不舍地扔掉了。(陈建兴)
标签:
为您推荐
-
人民网杭州9月17日电 (记者孙博洋)9月16日至17日,中国质量(杭州)大会在浙江杭州举行。在16日举行...
2021-09-18